在台灣,每年春夏之交、梅雨與颱風季總會帶來一波又一波的強降雨。對住家而言,這段期間正是檢驗「防水體質」的關鍵時刻。屋頂滲水、陽台積水、牆面壁癌、窗邊發霉……這些狀況往往在豪大雨後陸續浮現,若平常就沒有好好檢查與維護,風雨一來,小問題就可能變成大災難。
那麼,屋主在雨季來臨之前,應該要檢查哪些地方?屋頂、陽台、防水層要怎麼自我檢視?吾友宅修整理了一套實用檢查指南,帶你一步步排查潛藏風險,早一步做好準備,才能安心度過整個雨季。
屋頂&陽台:漏水最容易發生的兩大熱區
屋頂與陽台,是房屋最直接暴露在戶外的區域,也是漏水最常見的源頭。許多滲水問題,就是從這裡開始。
1. 檢查排水是否暢通
不少屋頂漏水案例,起因其實並非防水層損壞,而是排水孔被落葉、灰塵、雜物堵住,導致雨水積在屋頂。久而久之,積水侵蝕防水層,產生裂縫後開始滲水。
你可以這樣做:
- 清理屋頂排水孔、陽台落水頭,確保沒有堵塞。
- 檢查排水坡度是否正確,水是否能順利往排水口流動。
- 若有地磚突起、局部積水點,應考慮重整坡度。
2. 留意防水層是否老化破損
台灣屋頂常見使用PU、彈性水泥、瀝青等防水材質,但這些材料經年日曬雨淋、地震搖晃,都可能出現鼓起、裂痕、剝離等問題,這些都是「水會找路走」的破口。
檢查重點包括:
- 有無鼓起、剝離、破裂、起皺、表面粉化、損傷或反翹等現象。這些都是防水層劣化的跡象。
- 防水收邊是否緊密貼合(尤其靠近牆角、天溝、突出物附近)。
- 泛水處(牆面與地面交界處)的收頭有無翹起、空鼓。
注意:植物的根系(即使是小草)也會穿透防水層,建議定期清除屋頂雜草或盆栽底部積水。
門窗、外牆:也可能是滲水的起點
除了屋頂與陽台,門窗、窗台與外牆交接處也極容易成為滲水點。
3. 門窗填縫材是否老化?
窗框與牆面之間使用的填縫膠(如矽利康),隨著時間與溫差變化會逐漸失效、產生裂縫。雨水就會從這些縫隙滲入牆體內,引發壁癌甚至腐蝕結構。尤其鋁窗與水泥牆之間的「熱脹冷縮係數」不同,時間久了會因震動、濕度、溫度等變化特別容易產生裂縫,導致滲水,需定期觀察。
你可以這樣做:
- 目視窗邊四周是否出現裂痕、黏著不良。
- 用手輕觸膠條,感覺是否鬆脫或粉化。
- 檢查窗外平台是否有適當洩水坡,避免積水造成漏水。
- 加強防水漆:窗戶的四角是結構承受應力較大且脆弱的地方,可以在窗外四周塗上防水相關產品加以保護。
4. 外牆是否出現裂縫?
外牆因日曬雨淋、地震震動,容易出現髮絲裂縫,尤其是磁磚界線、窗台轉角處。即使是微小裂縫,也可能導致漏水,進而引發壁癌。一般而言,裂縫寬度超過0.04mm就可能開始漏水,而0.2mm以上則幾乎100%會引起漏水現象。
檢查檢查外牆、窗框四周是否有裂縫,然後及早修補:小裂縫應隨時補強,可延長居家壽命,避免產生大工程。
處理方式:
- 小裂縫(<0.2mm):可用表面防水劑或矽利康補強。
- 中度裂縫(0.2~1mm):建議施作灌注式防水工法。
- 大裂縫(>1mm):建議U-Cut開槽填補後再施作防水。
防水層:你家的最後一道防線
許多住家在裝修時會施作防水層,但你知道防水層其實也會「老化」嗎?
5. 防水層壽命有限,務必定期檢查
防水層壽命通常為:
- PU防水:約8~10年
- 彈性水泥防水:約5~8年
- 瀝青式防水:約10年以上,但若表層保護層未施工妥善,也可能提早失效。
定期檢查、防水塗層是否有起泡、變色、粉化等現象,必要時補強或整面重作,是延長建築壽命的關鍵。
壁癌徵兆:看牆面就知道是否濕氣進入
許多屋主發現牆面漆面剝落、起泡、發霉時,才意識到家中出現了漏水問題。這時候就可能是壁癌的前兆。
可能症狀包含:
- 牆面出現白色粉末或結晶。
- 天花板或壁角處長期濕冷、有異味。
- 漆面脫落、鼓起。
- 黴菌斑點或霉味難以清除。
壁癌不是單純表面問題,而是水氣已經滲入牆體內層的訊號。切勿只是重刷油漆,應從水源根本解決。
壁癌該自行處理嗎?還是找專業?
小面積壁癌(如單一角落輕微白華)可嘗試自行清除並塗布防水劑。但若具下列情況,建議立即找專業團隊處理:
- 壁癌面積擴大、反覆復發
- 找不到明確滲水來源
- 位於浴室、陽台、窗邊、承重牆或地下室等結構敏感位置
- 修繕後仍持續濕潤或產生異味
專業團隊可依現場情況評估使用哪類防水材料、確認修補厚度與搭配工法,並提供後續保固與監測。
建議檢查頻率與時機
- 每三個月檢查一次屋頂排水與陽台排水暢通,確認屋頂排水狀況、防水層鼓起、垃圾堆積、植物生長等情況的目視檢查,並進行必要的清理。
- 每年雨季來臨前,進行一次全面性屋況健檢。
- 發現壁癌、滲水、起泡等異狀,建議即刻聯繫專業團隊現場評估。
- 對於屋齡超過20年的房屋,即使尚未漏水,也建議優先考慮重新施作防水層或更換管線。因為長期曝曬、地震頻繁等因素會導致防水層老化或破裂。
專業師傅的建議:早一點處理,省下的不只是錢
吾友宅修在台南深耕多年,我們見過太多「拖到漏水才處理」的案子,結果往往不僅需要重做防水,還得拆除裝潢、搬離家具,甚至面臨鄰居索賠與健康隱憂。
我們的建議是:
✅ 預防勝於治療。
✅ 定期檢查、適時補強。
✅ 出現徵兆立即處理,別等它變成災情。